你的灯还亮着吗

问题是什么?

尽量不要在还没有定义好问题的时候就仓促地给出解决方案。这样的解决方案不一定对症。也不要在问题的定义上没完没了地绕圈子。因为一方面不可能给出独一无二、完全明确的定义,另一方面如果不能就问题本身达成共识,几乎可以肯定最后找到的解决方案无法切中要害。

对于想成为问题解决者的人来说,入门的关键在于把单一思维模式切换成多重思维模式。为了实现这一转换,问题解决者应该试着趁早问答这个问题:

  1. 谁碰到了问题?
    然后针对答案给出的每一个群体,分别问问:
  2. 问题的本质是什么?

  3. 问题的定义:问题就是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之间的差别。

  4. 别去费力帮助缺乏幽默感的人解决问题。这样做的理由是:会被粗暴地否决掉一些可能很好的解决方案,尽管这些解决方案当时看起来很滑稽。

这次的问题是什么?

  1. 不要把别人的解决方法作为定义问题的方法。
  2. 如果你解决问题太过神速,别人根本不会相信你真的解决了问题。
  3. 面对有利可图的问题时,道德考量很可能就烟消云散了。
  4. 别把问题的解决方案误当作问题的定义,当这个解决方案是由你提出来的时候尤其如此。
  5. 即使问题已经解决,你也无法确定你的问题定义是正确的。
  6. 不要仓促下结论,但也不要忽视第一印象。
  7. 你永远无法确定已经找到的问题定义是正确的,但是永远不要停下寻找正确定义的脚步。

问题到底是什么?

  1. 每一个解决方案都是下一个问题的来源。
    我们永远都没法避开问题。问题、解决方案、新问题循环出现,构成了无尽的链条。能指望的最理想状态就是新问题比我们“已经解决”的问题要好对付一点。
  2. 某些问题最困难的部分就在于发现问题的存在。
  3. 看看你对问题的理解,如果想不出至少三个可能有出错的地方,你就没有真正理解这个问题。
  4. 借助外国人、盲人、儿童来检验你给出的定义,或者让自己设身处地地站到外国人、盲人、儿童的角度上来检验。
  5. 每转换一次视角,就会发现新的不协调之处。
  6. 如果想得到不同的解决方案,该怎样变换问题的表述方式?
  7. 当你沿着定义问题的道路疲倦前行时,过一会就要回头看看,确认自己有没有走错路。

问题该由谁解决?

  1. 当别人可以妥善解决自己的问题时,不要越俎代庖。如果这是别人的问题,就把它当作是别人的问题。
    这样做不仅是因为问题相关方对问题了解更深入、感受更真切,也因为在他们自己提出解决方案之后,更愿意参与到执行的过程中去。
  2. 如果一个人处于解决问题的位置,却并不受问题困扰,那就采取一些行动使他能亲身体验到问题。
  3. 为了改变局面,试着把责任归到自己身上——哪怕只是一会儿也行。
    “我的问题”与“我们的问题”绝不是对立关系。与之类似,这种方法提醒人们,因为急急忙忙想把责任归到某一方面,可能,忽略了一些可能性。
  4. 如果人们真的开着车灯,一个小小的提醒可能比复杂的解决方案更有效——你的灯亮着吗?

问题来自哪里?

来自于“人的天性”的问题是最糟糕的,因为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。首先,因为问题的根源看起来很遥远,人们觉得无力解决问题。的确,人们常常把问题归因于天性,以逃避解决问题的责任。

第二个原因在于天性本身总是无动于衷。当人们能把问题的根源归结到人的身上,或者归结到一件真实的物品、一个真实的行为上的时候,总有机会找到可行的解决方法。通过接近问题的根源,了解这一根源诱发问题的原因,我们就可以消灭问题或者找到办法减轻问题。但是天性的特点就是它自身不具有动力。如爱因斯坦所言:“人天性狡猾,但并无恶意。”正因为天性对人们和人们的问题漠不关心,它抛给人们的问题最难解决。

  1. 大多数情况下,问题的根源在你自己身上。
  2. 问题来自于它本身。这类问题能自我维持。解决问题的过程、人员或者机构自身也可能成为问题。
  3. 世界上有两种人,一种人做事,另一种人制造出事来让其他人做。远离那些找事让别人做的人,你就能好好过日子了。
  4. 世界上有两种人,一种人做事,另一种人领赏。做第一种人吧,那里的争斗比较少。

你真的想解决问题吗?

  1. 无论表面上表现得如何,在你提供他们所要求的东西之前,他们极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。
  2. 从最后的情况来看,想要真正解决问题的人并不是很多。
  3. 我真的想找到解决方案吗?
    有时一得到解决方案,就会发现它根本不受欢迎。
  4. 人们永远没有足够的时间把它做好,但永远有足够的时间重新来过。
  5. 人们永远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考虑到底是不是想要它,但永远有足够的时间去为之后悔。
  6. 在人们思考问题的时候,已经习以为常的事物总会被忽略,不纳入考虑范围。鱼总是最后一个看到水的。